1. 首页  / 宝宝起名

古代起名避讳申春秋(起名避讳长辈名字规则)

孩子起名避讳哪些长辈

1

古人,孩子起名讲究避讳很多,现如今,已经没有那么多避讳了,但孩子名字,还是尽量不要与父母以上长辈名字有所重叠,而且,有的家族名字更有辈分区分,也不要搞错了。当然,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孩子的名义,一要朗朗上口,但不要起生僻字为好。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取名有哪些禁忌?

2

在当今这个时代,给新生的婴儿起名字算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也都大多不再遵循古代的规矩,或者家谱中传下的辈分,而是翻翻字典或者是一些诗歌、经书。怎么好听、怎么顺口就用什么名字。不过,在古代,取名字是个非常高级的“技术活”,绝对不是一般人能随便取的,古代生产水平低下,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花钱请个有名的读书人或者风水师起名。在古代,对于取什么名字也有很多的限制,并非所有的文字都可以用在人名上,为了保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秦始皇

名,最初的意思可能就是一个代号,但是经过时代发展,名的意义的进行无限的延伸,对于人的一生,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取名是一件非常重视的事情。关于古人取名的规则,《左传·桓公六年》曾写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身上的特殊标记为名,如果身上的胎记、特征、遗传疾病等;所谓义,古人通过对宇宙、星象的观察和天地景象的环境,或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比如以日月、山川为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亲和祖父相类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在取名时的六条禁忌,分别为:“不以国名,不以官名,不以山川为名,不以隐讳为称,不以畜生,不以器币为姓。”

避讳,有官讳与私讳(或家讳)之分,前者,是由官方(如皇家、地方的行政长官)所规定的名讳,例如,避开圣人的名讳,就属于官讳。截至到民国,官讳就有不断严苛化的趋势,有些甚至距离最初的规定已经是分道扬镳了。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一方面是为了层托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社会等级通过姓氏分开。


孔子

所谓的“讳”指的是帝王、圣人、长官以及尊者的名字。人们在说话和书写不能乱用文字,如皇帝的姓名,一般用圣上来代替,还有就是古代的先贤圣人,例如孔子,孔子原名孔丘,我们来称呼的话,就要说是孔圣人,孔夫子等等。一旦触及这些人物名字的时候,就要设法避开或者是改写,这就是避讳。封建时代,避讳可以说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学问,一旦触犯可能招致大祸上门的。

秦始皇时期,为了防止六国的余孽用巫术伤害他,也为了体现他的无上权威,为了避他的名“政”字,改“正月”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于是“正月”便被读作“征月”了,直到现在,仍旧沿用这个读法。唐太宗李世民时,为避讳“世”字,以“家”取替,唐代诗人杜甫有诗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为了避开李世民的名讳,为了躲开“世”这个字,杜甫将“世”换成“家”。

为了避开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姮娥”改名“嫦娥”。如若后羿活过来,听到“嫦娥奔月”这个典故,肯定是一脸懵逼,因为认不出来媳妇的名字。到了东汉时期,为了避开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东汉的“秀才”们集体改名叫“茂才”。对于当时的秀才来说绝对一脸无奈。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全名是:爱新觉罗·玄烨,“玄”这个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绝对是个常用字,为了避开康熙的名讳,可是把当时的大臣可难坏了,于是便规定在书写“玄”字时要少写最后一笔,甚至在说话时也要改为“元”字。

清代刊印的书籍,便把汉代著名的儒学家郑玄印成“郑元”,原因就在于此。再如,现代的邱姓,原来并没有没有“阝”旁边,这是雍正时期为了避开孔子名讳而加上去的。例如现在北京故宫的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为避皇帝的“玄”字名讳,“玄武门”被改为“神武门”。

除了要避开帝王的名讳,有时竟连朝中的大臣的名讳也要避开。如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出任宰相,此后几起几落,仍能死灰复燃,四次出任丞相,先后居相位之尊长达十七年之久。由于宋徽宗太依赖于蔡京,蔡京之名声震朝野内外,从人名到店铺,都需要避开蔡京的名讳。当时国都开封设京东、京西两大区,只好改称为畿左、畿右。宋徽宗政和年间,江西的一名临川考生蔡经国考中进士,由于“京”跟“经”同音,遂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改名为蔡纯臣。


宋徽宗

避大臣名讳的相对要少很多,不过,百姓在为自己孩子取名的时候,还是对其敬而远之,生怕招致灾祸,再加上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名字就起的比较随便,也就是常说的“起个贱名好养活”的态度,名字往往都带有侮辱性,比如狗剩、小狗等等。

大家熟知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主角田登,为了表现出自己作为州官的统治权威,因为“登”和“灯”同音,为了避开自己的名讳,连管辖区内每年元宵的灯会都讳了,把“灯”改为“火”!其实古人的避讳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需百姓点灯”普通老百姓在取名的时候,总是避开统治阶级的名讳,如果不避讳,严重者可以遭来杀身之祸。所以,历史上因为避讳的问题,出现了“文字狱”。

避讳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它的存在不仅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的发生,更对后人对于古人的文献书籍出现严重的干扰,对于书上出现的陌生的人名,甚至可是说是云里雾里,更加糟糕的是没有任何的说明和注释,让后人读起来如坐云雾,昏昏欲睡。

古代人在取名上有哪些讲究?

3

古人取名,大至帝旺将相,小到黎民百姓,都非常注重五行理论的运用,因为他们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世间诸般和谐皆由于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取名”就是按照这种原理去实现五行的平衡。
例子:成祖一朱棣(木)→仁宗——朱高炽(火)→ 宣宗——朱瞻基(土)→英宗——朱祁镇(金)→ 宪宗——朱见深(水)→孝宗——朱佑樘(木)→ 武宗——朱厚照(火)→穆宗——朱载垕(土)→ 神宗——朱翊钧(金)→光宗——朱常洛(水)→ 思宗——朱由检(木)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

古代取名方法

4

古人姓名字号
一、古人姓与氏
1,古姓的产生与居住地有关
舜姓姚,据说其居住地为姚墟。
姜,住在叫姜的水边。
2,与传说有关
禹的族号为姒,据说他们以薏苡为食。
姬(迹),传说是踩大脚印有孕
3,后来以职业为氏
如:史氏、巫氏、师氏等
4,以官职为氏
如司马氏、司空氏等
上古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也无氏。
周朝以后,规定“同姓不婚”,“同姓为婚,其后不蕃”,要“合二姓之好”。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贵族女子出嫁前,称,排行+姓,如孟姜、伯姬、仲子、季芈等。
出嫁给国君,则称,配偶的国名+自己的姓,如秦姬、芮姜、息妫等。
出嫁给大夫,则称,大夫的封邑+自己的姓,如赵姬、棠姜等。
史书追述时常用:配偶的谥号+姓,如武姜(郑庄公母)、文嬴(晋襄公母)
二、古人名与字
1,命名之礼
古人生三月,剃发取名,男子总角,女子树丫形。
2,命名之道
苏洵《名二子说》:
取名“轼”,想让儿子不要虚有其表,而要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
取名“辙”,希望儿子免祸。
取名因时代与社会风尚不同而有不同的习惯。
商朝常用天干地支取名。天子常用天干(如盘庚),贵族常用地支。
周朝时,根据将出生时的情况加以神秘化取名。如周文王名姬昌(昌盛,当时天象不同)。
孔子,其父五女还想生子,就又娶妻,因年龄相差太大,不合古礼,而称野合。因拜泥鳅山而生,故取名为丘。孔子生子时,有人送他一只鲤鱼,因而取名孔鲤(又谐音礼)。
春秋战国时期,农耕生产尤其是畜牧业发展快,取名出现以下情况:
①以动物为名,如阳虎、触龙、项燕、西门豹等。
②以贱以丑为名。如晋惠公生子圉,妾(女儿)名“恶、乞、痤”
由于社会**,王位不稳,取名低贱,不引人注意,容易存活。
③职业+名:(出身低微而有一技之长者)
如庖丁、师况、轮扁、优孟等
魏晋之时,追求高雅生活和风趣风流,取名中常用“之”等,如王羲之、王献之、桢之、微之
族谱:唐宋开始,明清为盛。孔家族谱,1744年乾隆皇帝钦赐三十字:希、言、公彦、程、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少、绍、念、显、扬。
3,成年礼与加冠称字
⑴冠礼:
先占卜吉凶,然后请长辈、族长、师父保姆和有名望的人,一定要在宗庙里举行。女子较简单,只是把头发扎起来。男子较复杂,要三加冠(缁布冠——表示成年,武冠——表示有服兵役的义务,文冠——表示以后可以参加宗庙祭祀)。这个冠主要是束发用的。
⑵字的文化意义:
①敬名。除了父母师长外,一般不能直呼其名。
②享受成人的权利
③强调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⑶名和字的联系
①同义式,屈原名平字原,《尔雅》说“广平曰原”。曾巩,字子固。宰予,字子我。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
②近义式,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
③反义式,曾点字皙(点,小黑也)。朱熹,字元晦(元为排行)。赵孟頫,字子昂(頫,即俯)
④用典式。潘岳字安仁(仁者乐山,岳即山)
⑤嵌行式。曹操,字孟德(《劝学》“夫是谓之德操”)。班固,字孟坚。
伯(孟)仲叔季
元(长)次幼稚少
上古贵族男子的字全称用三个字,如孔子,字仲尼父(排行+字+美称)
秦汉以后,命字大体上承袭了先秦两汉,但又向尊老化(如多用公、卿、翁、君、侯、子等字)和美辞化(多用孔、大、美、景、巨、伟、贵、惠、文、逸、承、彦等字)发展。
如苏武,字子卿。王莽,字巨君。杜甫,字子美。司马相如,字长卿。王羲之,字逸少。
4,称名与字的习惯
书面写法上的讲究:
先秦,字在名前: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字+名)
汉以后,名在字前: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也有少数例外,如刘梦得禹锡。
近代,1925年会员录:孙中山先生文、黎宋卿先生元洪、张雨亭先生作霖。
称法上的讲究
尊对卑称名,字称名。
称字表尊敬,后来演变为只有平辈同侪之间称字才表敬。卑对尊、下对上不能称字,尊对卑也不能称字。尊对卑称字,往往表示特别的尊宠,如刘邦称张良为子房,***称韩复渠为尚方兄。父称子不会称字。
文天祥,原号履善,皇帝说他是“天之祥,宋之瑞”,故又号宋瑞。因不满官场,又改号文山、野人,意在隐居。元人入侵后,爱国不降,又号浮休道人、三了道人,表示宁死不降。
三、古人的号
称别人的号以表示尊敬。
自己称号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帝王谥号:
上古至隋,一般1~2个字,如刘邦谥号高,刘秀谥号光武,曹丕谥号文。
唐至清,唐弦宗定为7个字,赵匡胤10 个字,明太祖16个字,乾隆23个字。
大臣谥号多为1~2个字,如诸葛亮谥号忠武,欧阳修谥号文忠,岳飞谥号武穆。
文官中最好的谥号为文正,武官中最好的谥号是忠武。
私谥:因品节名望高而为友人所赠,如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韩愈给孟郊谥号贞曜。
庙号:
祖——太祖——高祖
宗——太宗——高宗
清:努尔哈赤为太祖,顺治为世祖(入关),康熙为圣祖(名曰守成,实为开创)。
上古至隋,帝王代号用谥号代替。
唐至元,帝王代号用庙号代替。(因谥号太长,年号多变,习惯)
明清,帝王代号用年号代替。
庙号在前,谥号在后。

中国古代起名子字有哪些忌讳?

5

不可以起和皇帝的名字和年号有关的,或相同的名字

起名忌讳几代长辈

6

取名忌讳的是亲代三代以内的长辈,例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另外,还需要避讳舅舅舅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5.com/bbqm/15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