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宝宝起名

中国怎么取名的(古代如何取名)

中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1

中国原本的意思是“中央之国”。周代的时候人们会将首都称为“国”,而别的地方称为“野”,所以最早的时候中国指的是周朝的王畿地区,并且诸侯国的首都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所以就有古话传下来,比如孟子中记载了齐王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庄子中也记载过“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仪而陋干知人心”。

到了春秋,“中国”的范围就变,而是指的是整个黄河中下游的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原”、“华夏”。那个时候“中国”和“九州”、“华夏”、“诸夏”等词成为了同义词。
在这之后华夏文化一直不断的在传播当中,到了战国时代,楚、燕、齐等国家融入了华夏群体之中,然后又不断的扩张,周边的民族不断地被吞并,一直到秦汉大一统以后,“中国”的范围就成为了除了百越之地和西南夷以外的长江黄河流域了。
到了汉代以后,“中国”成为了正统王朝的代称,就比如在北魏、南朝都是自称中国,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将“中国”和“中原”相比同。

一直到隋唐统一以后,“中国”这个词的含义才从“中原”转换成为整个中央王朝的内地,也就是现在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地区。不过在唐朝虽然也被有称之为“中国”,但是外交方面,唐朝还是自称为大唐,并没有用“中国”为国号。

直到清朝,“中国”才第一次出现在外交领域,当时是1689年,清朝和俄罗斯进行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在当时使用的国名就是“中国”。而在之后所签订的条约都是用“中国”为国号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中国已经成为了整个东亚**的统称了。

到后来我们新中国成立,也是第一以“中国”为正式国名的开始。

古人在取名字上有什么讲究?如题 谢谢了

2

6.30开门

中国取名传统

3

姓氏、人名,都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称谓符号,其中姓氏是家族的标记,人名则是属于个人专有的东西。在姓氏漫长的发展史上,难以数计的人都使用过姓--家族徽号,但同时又使用了各种各样文字作为各自的名字。于是,同姓人的名字,便成了古今同姓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文字统一体。

古代人都是怎么取名字的?

4

当然 名字不只是一个称谓 从古到今 名字一般都被赋予某些意义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社会、风俗、重要节庆日等等用作名字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取名为"中华人民"而简称"中国"?

5

新中国的命名是贯穿于新中国的整个创建过程之中的,它最终以“中华人民”为国名,是我们党关于人民思想与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名称虽无“民主”一词,却无不蕴涵着新中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本质。 ●在新政协筹备会前夕,“中华人民民主”在新中国命名中暂占上风 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不渝的追求。从“中华苏维埃”的建立,到“人民”、“民主”口号的相继提出,都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发展阶段的形势与任务相适应的。不过,我们党关于新中国政权性质和阶级基础的认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就是“人民民主的”,“这种的彻底完成,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才有可能”。这也决定了新中国国名的基本走向。***在1947年元旦发表新年祝词时指出:“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一定要在今后数年内奠定稳固的基础”。 1949年6月15日,新协商会议筹备会开幕。关于国名问题,***在当天的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过去,中华民国是名不副实的。现在,我们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民主。”他在讲话结束时高呼的第一个口号就是“中华人民民主万岁!”第二天,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新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把“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之方案”列为筹备会的一项中心任务。当晚,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常务委员会下设六个工作小组。其中,第二小组起草新政协会议组织条例,组长谭平山;第三小组起草共同纲领,组长***;第四小组拟定“中华人民民主方案”,组长董必武,副组长黄炎培。各工作小组在起草有关文件的初稿时,都沿用了“中华人民民主”的名称。然而,***在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则只使用了“人民”的概念。这表明,尽管当时“中华人民民主”在新中国命名中暂占上风,但国名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处于待定状态。此后关于国名的争论,主要围绕“中华人民民主”这一名称而展开。 ●在新政协筹备会上,张奚若提出:“叫中华人民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 国名问题是新政协筹备会在筹备政协会议期间讨论与协商的一项中心议题。其中,以第四小组为主,在讨论“组织法中的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对“中华人民民主”名称问题提出了三种意见。一是“简称中华民国”说。此说针对“中华人民民主”名称过长而提出,认为这一名称可不变,必要时则使用简称。后来的中央人民组织法草案中曾有过“中华人民民主简称中华民国”的内容。二是“中华人民民主国”说。持这种意见者以黄炎培、张志让为代表,“两先生曾经写过一个节略,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他们认为:“我国国名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中华人民民主国”节略了“中华人民民主”中的“共和”,而保留了“人民”和“民主”。其词源依据是,汉语中的“”,系译自英文“Republic”,而“Republic”与“Democracy”原无实质区别,也可译为“民主国”,只是前者指民主的国家,后者指民主的体制。因此,“民主”与“共和”无并列的必要。三是“中华人民”说。这个意见虽与“简称说”都以为“中华人民民主”名称过长,但解决的办法不是用简称,而是“去掉民主二字”,改为“中华人民”。在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讨论中,张奚若说:“我看叫中华人民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去掉‘民主’二字,从下面的解释也是很容易明白的:是共和而非**,是民主而非君主,是人民而非布尔乔亚的国家。”因此,他认为与其用“中华人民民主”、“中华人民民主国”,不如用“中华人民”。 根据上述讨论意见,组织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三次会议,并在征求一些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写成了组织法的草案初稿。8月17日,第四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修正通过该组织法草案,其使用的国名为“中华人民”。据董必武后来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所作《中华人民中央人民组织法的草拟经过及其基本内容》报告中关于新中国国名问题的说明,之所以采用这个名称,是“因为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在今天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及爱国民主分子,它有确定的解释,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复一次了”。 ●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将新中国国名定为“中华人民” 1949年8月18日,***为邀请代表参加新政协,在给阿哈买提江的电文中使用的就是“中华人民”的名称。9月2日,新华社发表社论阐述党的性质时指出:“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华人民的领导者。”这里所用国名也是“中华人民”。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于9月7日向政协代表作了《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其中就国名问题解释说:“在中央人民组织法的草案上去掉了中华人民民主的‘民主’二字,去掉的原因是感觉到‘民主’与‘共和’有共同的意义,无须重复,作为国家还是用‘共和’二字比较好。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国名是‘中华民国’,有共和的意思,但并不完全,可以作双关的解释,而且令人费解。现在我们应该把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区别开来。因为在辛亥革命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尚未成功,那时只能是旧民主主义的。在那以后由不完备的旧民主主义进步到完备的新民主主义。今天,为了使国家的名称合乎国家的本质,所以我们的国名应该是中华人民。我们的国家是属于四个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动的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分子不能列入人民的范围。等到他们彻底悔悟和改造后才能取得人民的资格。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应该包括在中华人民之内,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因此,我们认为中华人民这个国名是很恰当的。”他还特别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而不叫联邦。”由此,新中国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也确定下来。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正式决定新中国国名为“中华人民”。 从此,伴随新中国成立的步伐,一个伟大而光辉的名字——“中华人民”。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取名为中国?

6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1949年中华人民成立后,在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代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洛阳 [7]  , [8]  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

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5.com/bbqm/13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