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沧州市有几家大型的超市
枕着古运河的水声成长
沧州:因临沧海而得名
“沧州”一名始于北魏熙平二年。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延昌四年,一场“大乘”农民起义不但震动朝廷,而且直接催生了“沧州”。
“大乘”农民起义兵锋所向,冀(今冀州)、瀛(今河间)二州首当其冲,直到熙平二年被镇压。随后,北魏政权派宗室大臣、黄门侍郎元洪超前往当地安抚百姓。回朝后,元洪超向朝廷进谏:“冀土宽广,界去州六七百里,负海险远,宜分置一州。”也就是在熙平二年这一年,统治者从瀛州、冀州各划出一部分另设一州,因濒临沧海,故取名“沧州”。
此后,沧州之名几经变迁。隋文帝开皇六年改沧州为棣州;大业二年改棣州为沧州,次年废沧州。唐武德元年复置沧州。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9月设立沧州市。1983年,沧州市升格为省辖市。
一座傍着古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
说起古沧州,不少人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水浒传》里描写的那个“荒原漠漠、风雪漫漫的边裔之地”。然而,小说中的描述与历史上的沧州并不完全吻合。
沧州的盐业自汉代起便驰名天下,“万灶青烟皆煮海,一川白浪独乘风”描绘的就是当地盐业生产的盛景。唐后期,沧州已发展成人口逾10万的重要城市。可惜的是,明朝“靖难”之役,使沧州古城(位于今沧县旧州)毁于战火,不得不将县城迁到长芦。如今的沧州市,就是在长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沧州新城濒临运河,便利的水运使沧州得以迅速发展。据清乾隆《沧州志》记载,当时城周长约8里,城墙高2丈5尺,顶宽1丈5尺,底宽2丈5尺,城墙四面筑有五门,南曰阜民、北曰拱极、东曰镇海、西曰望瀛、小南门曰迎薰。沾了运河的光,小南门一带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缸市街、书铺街、鸡市街、锅市街……在运河东岸依次排开。
初夏时节,我们来到小南门试图找寻当年的依稀古迹。然而昔日“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的繁华盛景早已消逝殆尽,鸡市街、锅市街等极具商业味儿的街道也不复存在,唯有静静的运河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在沧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孟庆斌主任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市区唯一一条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却宽度未改的小巷———东风路。小巷长不过三四十米,宽不足三米。在两旁低矮的平房门口那一块块快餐店、形象设计店、电话超市等招牌的映衬下,小巷显得更加狭小。走出小巷,站在小巷与旧时古城的主干道———南北大街交叉口西望,视野豁然开朗,已被拓宽数倍的南北大街(今清池大道)上车水马龙,马路西面高楼林立,顺城商厦、建新大厦等现代化的商厦一字儿排开。与小巷的破旧相比,让人觉得好像从一个僻远村庄突然来到了一个花花世界。
据史料记载,古时沧州庙宇众多,观景楼林立,书院、学院等声名远播。我们在市里转了一圈后,却发现当初的痕迹大部分已被城市化进程的脚步碾平。
终于,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我们找到了一座“文物级”的老建筑———正泰茶庄。正泰茶庄是天津两大巨富之一的穆雪芹,即天津“老字号”正兴德茶庄的财东,于1914年在此开设的一座分号。不过现在的正泰茶庄已成危楼,当年知名书法家朱佩兰书写的“松萝”、“珠兰”、“红梅”、“正泰茶庄”十个镏金大字,也满布灰尘,无精打采地挂在临街门脸的上方。
未来:打造活力沧州、宜居沧州和魅力沧州
新中国成立后,沧州飞速发展。如今,沧州市在改造提升老城区的同时,着力谋划推进新区建设。他们以建设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沿海城市为目标,通过以城市管网和道路亮化为重点的市政道路配套工程、城市绿化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做优城市结构、做靓城市形象、做美城市环境。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批发、零售大企业,力争形成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同时,深入发掘、整合沧州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知名度高、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沧州旅游品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打造活力沧州、宜居沧州和魅力沧州。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5.com/gsqm/20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