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公司起名

肖勤点苍山西有漾濞美文摘抄

  肖勤,作家,贵州遵义人,女,1976年生。鲁迅文学院第十二期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协会会员,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得主,贵州省第十四、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得主,曾多次荣获十月文学奖、小说选刊全国年度小说奖,民族文学全国年度小说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代表作有《暖》《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丹砂》等,已创作两百多万字小说,作品多见于《人民文学》《十月》《民族文学》《芳草》《山花》等,多部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选载,入选中国各年度选本并译为英、韩、法、蒙古、哈萨克斯坦等文。根据其小说改编的**有《小等》《碧血丹砂》。

  点苍山西有漾濞

  肖勤

  关于点苍山,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它的东面有迷人的大理 —— 一个被喻为一生不能不去一次的地方。关于大理,它一直存在于我们传统又浪漫的侠义情怀中,那里有金庸笔下的段王爷和他的大理国,有绝妙的凌波微步和多情的翩翩公子,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连起来就是“风花雪月”……如此,十八溪流十九峰的点苍山和“半月拖蓝”的洱海、风月无边的大理,组成一幅绝佳的美景画卷。站在连绵不绝的十九峰下,面向洱海,如同站在一壁净澈宁静的天地之镜和巍峨的天神之兵之间,那一刻,苍山悬玉带、洱海映凉月,俗世突然变得很远,世界如此大美,无声无言。

  但点苍山西有什么呢?在山的那一面,在梦想之境的另一面。

  绕过大理、绕过段王爷的城、绕过若干人梦寐以求的风花雪月,我怀揣着好奇来到点苍山西。

  相比较繁花似锦的大理,点苍山西是寂寞而宁静的,山下有一座小小的城,说小,是真的小,全县域人口只有十万。

  月华如水,浸染着小巧精致的街头,朦胧的街灯无声地延伸至远山脚下,一条叫雪山河的河流则从小城中穿城而过。不知为什么,站在苍茫一片的夜色里,看着黛青色的远山和静得不能再静的街道,我突然想起了那首诗 ——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于是便有了莫名的疼惜,在山的这一面。

  小城的名字很特别,叫漾濞。孤陋寡闻的我不曾听说过,查了字典和县志,才知道这是一座建县虽晚但却历史悠久的古城,因为两千多年前的南方古丝绸之路便从这里穿境而过 —— 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壮丽富饶的土地上,这样的城和这般将风华隐藏在岁月长河中的地方有很多,五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太多精彩的传奇。所以,对于旅行者来说,每座城市都是一个惊喜,因为每座城市都有一段历史、有属于它独特又璀璨的光华。

  小小的漾濞也是如此。

  县城独特的名字来源于环绕它的两条河流,一条叫漾水,一样叫濞水。“濞”,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水暴至声”,古往今来,“濞”字所用极少,而与其他字组合成为一个专属的地理名字,独“漾濞”一名。和它的名字相似,历史上和地理位置上的漾濞也很独特。

  从人口来看,漾濞无疑是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县城,但小城却承载、联接和见证了太多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使得这座貌似无足轻重的城,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它独特而辉煌的印迹。

  小城有大道。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一条横贯亚洲南部的古代国际大通道 ——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就从漾濞穿行而过,漾濞由此而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通往缅甸、印度的古代国际重镇和重要驿站,承担起欧亚民族文化和商贸交流的重要作用。这条路亦称“蜀身毒道”,“身毒”是古印度的别译,蜀身毒道起于四川成都,经大理、漾濞、保山通往印度,成为连接西方的民间商贸通道,古道将蜀锦、茶叶、竹杖等物品和中华文明传播到缅甸、印度等地,又将异域的琉璃、海贝等物品带回中国,实现了海内外贸易,也带来一次次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今天,在漾濞县境内,还完整地保留着这么一段古老商道,而南方陆地丝绸之路唯一还存于世间并能够正常通行的古桥云龙桥,也依然横跨在古城畔的漾江之上 —— 走过县城小街,可见四五米宽的悠深古巷,两侧铺满一米余宽鹅卵石,中嵌两尺许青石,夕阳从侧面陈旧的瓦檐上斜照过来,映在斑驳的土墙上,没有马帮经过,却仿佛能听到马蹄叩响青石,嗒嗒去远方……顺着古老的驿道望去,有美丽的彝家女孩身着盛装笑意盈盈地站在云龙古桥桥头,数千年的岁月沧桑,终是安然在那一抹笑容里 —— 国泰民安的含义,在这一刻瞬间有了更完美的领悟。古老的云龙桥由八根环环相扣的巨大铁链连接两端,铁链上铺木板以备通行,走在微微晃动的铁索桥上,从木板缝隙间望下去,滔滔漾水奔涌而下,令人感慨不已 —— 河水如时光匆匆流去,桥却穿越千年守望光阴见证着岁月。

  关于路,有很多种暗喻和映照,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条刻骨铭心的路,不管是去往远方还是回归故里抑或是别的抵达,人如此,城亦如是,所以,在漾濞,除了这条联接文明和商贸的古老商道,我还看到了另一条路 ——

  那就是漾濞境内被喻为滇缅公路“血线36公里”路段。

  如果说蜀身毒道记录和见证了中华文明向外传播的璀璨瑰丽,那么现存于漾濞县境内的滇缅公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漾濞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所贡献的民族力量。

  闻名世界的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又称昆瑞公路、昆畹公路、抗日公路等。这条公路的建成被喻为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其建设之艰、劳作之险、工具之简、病疫之危、时间之紧,皆为罕见。然而,为了抢运中国在外购买的战略物资和国际援助物资,中国人民绝地奋起、舍生忘死,紧急修建了这条抗战输血通道,滇缅公路于1937年11月全线动工,全长1146公里,中国境内959公里,其中漾濞县境内有63公里。1940年6月,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后,竣工不久的滇缅公路便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这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它的抢筑成功,有力还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想,并成为维系中国和东南亚两大战区的纽带,大批援华物资如汽油、枪弹、轮胎、药品等源源不断运入中国,打破了日军的封锁战略。同时,中国也输出了大量偿还物资,如英国等世界各国所急需的钨、铜、锡等有色金属及桐油等,以全力支持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斗争。

  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五月的一个清晨,站在寂静的滇缅公路上,我看到路畔绿意葱葱、崖下村庄安详。风缓缓吹来,仿佛在告诉我们当年这里是怎样的车流滚滚、硝烟弥漫。而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名叫太平的小乡以及我举目所及且更远更广阔的田野、山川和大地,皆是盛世太平。

  因为地处僻远,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今天的盛世太平里融筑了多少漾濞人民的血汗和生命。1938年,也是五月,63公里长的滇缅公路漾濞段全线完工,其中我们脚下所处的路段,则是被称为“血线36公里”的地方。当年这里山峭路窄、崖高壁陡、箐深沟狭,地势异常险峻,用工巨大、建设极其困难。而漾濞全县人口还不到三万,为了抢筑公路,漾濞县家家空灶、户户出工,除了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病人,几乎全部都参加了修路,在工地上,随处可见父子、夫妻、母女甚至一家三代一同上工,彝、汉、白、回、苗、傈僳、傣、德昂等各族群众均义无所顾地拿起最原始的筑路工具,自带干粮和水,扛着病痛带着伤,披星戴月驻守工地,硬是贴着山岩抠着石缝,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用生命和血肉打通这条抗战输血通道。滇缅公路的抢筑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全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在当时严重失利的抗战形势下,它极大地鼓舞了国民士气,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力量。这样的状况是侵略者不愿意看到的,为了摧毁滇缅公路,日军调集飞机对公路上的主要桥梁进行反复轰炸,滇西各族儿女则聚集所有力量进行反轰炸。在漾濞县城东侧的小山岗上,有个名叫竹林寺的古老寺院,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滇缅公路修通前,竹林寺是蜀身毒道博南段的必经之所,过往商旅和文人墨客多在这里敬香礼佛、作赋小憩。然而,日军的轰炸打破了寺院数百年的平静,看着漾濞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抗战通道不断被轰炸,目睹山河破碎、家园残缺,竹林寺这个佛门清静之地也毅然加入反法西斯斗争,漾濞人民在竹林寺前建起炮台,日夜对峙袭来的敌机。于是,紫竹与炮台、青灯与硝烟、钟磬声与炮火声相交织,在烽烟中书写出别样铿锵的抗战篇章。今天,清幽秀雅的竹林寺前,炮台旧址掩映在竹枝花草间,不细看几乎不可见,但民族大义和不屈气节却与天地正气一起在点苍山下浩然长存。

  一个竹林寺,见证了中华民族抗战史,它是佛家道场,也是人心的道场、正义的道场。

  从蜀身毒道到滇缅公路,漾濞经历了千年风雨沧桑,在滇之西,用它并不强大却异常坚韧的臂膀,撑起了两条举世闻名的大道。

  如果只是回顾历史,也许讲述漾濞的故事到此就应该结束了,但漾濞的担当与奋进并没有终止在历史的卷轴里,新时期以来,漾濞各族儿女携手向前,在这片三千五百年前就长满核桃林的土地上昂扬奋发,旅游、文化、经济、乡村振兴纷纷迈向新征程,一度冷清的商旅古道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2020年,漾濞县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人均拥有核桃树超过100株,年产值近14亿元。一年一度的中国大理漾濞核桃节和天门石开等旷世奇观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点苍山西的杜鹃花开得更红更艳,漾濞人的致富新路越走越宽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也越来越多。十年以来,漾濞各族群众团结前行,“一体”和“多元”的关系在雪山河和漾濞江畔得到了完美的彰显,彝、汉、傣、白等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漾濞有古道,但漾濞人不忘老路、开创新路。为了更进一步将少数民族群众带出大山、融入城市,漾濞开设了600公里苍山大环线国家步道,以大力推进大漾一体化进程。同时,漾濞结合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和疫情防控、生态保护等工作,在对口帮扶城市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关心和支持下,解决了很多过去没有解决的难题,干成了许多过去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这座古老又淳朴的城市在新时期焕发出了它更加耀眼的光芒。

  然而,前进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34秒,一场64级的地震突至漾濞,其震级之高、震源之浅、烈度之大、频次之多,属数十年之最,地震给刚刚完成脱贫攻坚成功出列的漾濞带来了极大重创,人口仅十万的漾濞县需要过渡性安置的受灾群众就达三万余人,面对地震后的满目疮痍,漾濞人再一次像当年抢筑滇缅公路一样披星戴月抢建家园。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时正值高考前夕,而全县共有37所学校严重受损,漾濞人夜以继日,克服各种困难,地震后仅一周就实现了全县陆续复学复课,更是仅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就搭建起了安全牢固、设施完备、空调齐全的标准化高考考场……这一年夏天,数百名漾濞县高考考生在标准化板房考场内完成了他们人生中最难忘最特殊的一次考试,这场高考也被媒体喻为史上地震中最安全最温馨高考。也许多年以后,这些学子回到家乡,会含泪寻找当年板房考场所在的位置,致敬他们消逝的青春。但他们永远不会知道,为了那一场考试,有多少人数夜未眠奔劳不休,有多少车辆繁忙轰鸣昼夜不息。“一切为了未来”,漾濞人在新征程上再难不推、再苦不叫、再烦不怨。这样的漾濞,是为大担当。

  地震后一年,2022年5月,我来到漾濞,走进苍山西镇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入目是宽广的道路、整齐的楼房,它们在蓝天白云间显得如此祥和漂亮,各族受灾同胞都有了新家 —— 像这样设施完整的灾后安置点,全县还有17个。但与设施齐全的安置点截然相反的是县里相关部门的办公室和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它们依然还是简陋的防震棚。清晨,我顺着棚区走了一圈,看到棚板上悬挂着民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战图和进度统计表,那长而繁冗的表格内装满了密密麻麻各不相同的数据,唯有最后完工率一栏却清一色是“100%”的字样,也许是板书人的心情很舒畅吧,那一竖排数据刚劲有力、肆意洒脱,显得无比清爽,让人一看就如释重负。

  路过一间挂着汉彝双语标识牌的审计局办公室时,一个晒得黝黑的年轻人走出来,我问他防震棚工作起来感觉怎么样,他笑了,指指头顶说,太阳还没出来,等一会儿就知道了,这里面冬天冷死人、夏天蒸死人。

  哦,我随口说,干嘛不先把机关单位的房子抢出来,我看民房、医院和学校都建好了。

  就是把那些全安置好了我们才最后安置。年轻人很自然地回答,拿着资料走远了。

  沿着他的背影看过去,前面是欢腾奔涌的雪山河和彩旗飘飞的建设工地。而我身后的防震棚里,则是若干和他一样毫不思索地将自己摆在最后面的艰辛奔劳着的漾濞人,他们用汗水重建家园,用忠诚铸就辉煌。

  离开漾濞那天,阳光正好,我看到点苍山上悬浮的白云随风飘向博南古道的方向,仿佛在眷念着什么,而雪山河则在我们脚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又是在期冀着什么 —— 漾濞的新城老城正好以雪山河为界,站在五月的阳光里,站在河畔,看远山云雾翻涌如时空交错,这样的暗喻无疑是在告诉我们,寻过往,漾濞有古道;探未来,漾濞有新路……

 

 

大理皇帝的具体资料

一是不一定要练古人的字帖,邓拓说小学生练字要从楷书基本笔画练起,不能上来就颜真卿柳公权,咱们虽然不是小学生,可是小时候大多也没认真练过字,这个意见还是值得参考的。

如果是练书法可以从毛笔开练,如果时间紧精力少只想把字写漂亮直接硬笔也行,市面上有些硬笔字帖,不过质量大多不高,要谨慎选择,请懂行的朋友参谋参谋也行,但关键是自己看着顺眼。选好了就刻苦练下去,像小学生一样,先临再摹,临摹结合。一次顶多十几个字,掰开揉碎了分析结构和笔画,别贪多别贪快。尤其要注意的是只要字帖质量好,就暂时不要想着写出自己的风格,一心一意写得“像”,这叫“入帖”,等你把帖练纯熟了,再练别的帖,自己慢慢才能琢磨出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出帖”,对待帖子要像对待老婆一样小心谨慎,千万别写滑了,毛主席的字也是老老实实临帖临出来的。

二是选择什么帖。

如果您小时候从来没练过字,最好从楷书开始练,字帖嘛,电脑上的楷体就行。用钢笔描拓、临写,等到写字的时候觉得手顺溜了(就是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写,不会不听使唤),再上有书法味道的帖。我小时候老师强迫我练楷体,一开始我还觉得特死板,现在受惠无穷。

选择硬笔字帖我的经验不多,还要您自己看着顺眼的。毛笔可以谈一谈。您得考虑一下自己的需要,要是您坐机关工作什么的,写公文必较多,就选规矩漂亮的字帖,比如赵孟頫的行楷(推荐《感兴诗》);要是写字不是您的主要工作,但需要写得好看,比如您是老师,可以练练王羲之的行楷,如《圣教序》;如果您搞和艺术相关的事,或者想把字写得“帅气”,实用性不是第一位考虑,那就练行草吧,孙过庭《书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您平时喜欢写文章,追求文人式的韵味,那米襄阳最好。他的《蜀素帖》《苕溪诗帖》都是文人行书的上乘之作,练起来觉得浑身飘逸,快成仙了。董其昌也不错,但他的书骨力不强,初学可能学得小气,最好练完别人的有了一定功底再练他的。

此外,有兴趣也可以练篆隶,大小楷,如果只是练字就没必要了。颜柳大楷可以写一写,不过我觉得对于硬笔的作用不如行书大。若是练书法则要讲顺序,这些最好都练,打好基础。那就费工夫了。

这些都要慢慢练,尤其重要的是要专一,别换帖,最少练到能背临出来为止,要练得炉火纯青有时可能要用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只要认真写就会从中获益,不必被它唬了。

三是谈谈方法。我自己的字也就能看而已,不是什么书法家,所以我谈的都是野狐禅,有其善者而可从之就很不错了。

首先要经常看字帖,把它带在身边,没事就揣摩。要是只有临写时才看,手里的钢笔或毛笔悬空久了墨就干了,就会觉得局促,没法认真观察。

然后是写字时要胸有成竹,总是看一笔写一笔是大忌,看一眼就瞎写叫“抄帖”,是大大忌,都不行。黄庭坚说闭上眼睛能看到这个字在眼前重现,才能动笔写。要是时间没那么多,您就先看一笔写一笔,第二次就看一字写一字,逐渐练到看一行写一行,字的笔画结构都牢记于心的时候才是你的。在我练字时觉得这个真的很难做到,总是不老实,心急,为此浪费不少时间,您千万别学我,慢慢来,一天学会一个字,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个字,中国字虽然多,结构部首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慢慢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然后是,如果您练毛笔字,最好别一开始就选碑,最好选有墨色的,原迹最好,学一下大师的用墨、用笔。有些行笔规律在碑里看不出来。

最后,您可以读读书法理论,不一定要有什么所得,陶冶一下情操也不错。如果能引起您对练字的兴趣最好了,那样您肯定突飞猛进。不一定要读古人的,古人书论一来可能不大好懂(当然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二来不大系统,不大理性,有些人装模作样信口胡说的时候也有(当然现代人也有,但是好判断)。推荐《学书指要》一书,记叙比较详尽,基本没有胡说,启功老先生很喜欢,还专门题写了书名。前面讲的大书法家们的理论当然也可以看,如果有时间的话。

白族人是如何取名字的

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民族政权。后晋天福二年( 937 ),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 4 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 ,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 , 东至普安路之横山( 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 ,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大理 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

前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政(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

景宗正康帝(~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

盛明 (1) 辛卯 1171

建德 (1) 辛卯 1171

宣宗功极帝(~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

元亨(13) 乙巳 1185

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

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大理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 兴政

明国公(~贞明) (2) 1174

高观音妙 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16) 1237

古代大理国全盛时期(937—1253)的管辖区域相当于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等地,分八府、四郡、三十七部,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值得游览。

大理国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几代国王曾在苍山神祠祀典。苍山神祠据《云南通志》载:唐贞元10年四川帅臬遣节度巡官崔佐时至云南,与云南异牟寻盟于点苍山,因立祠,每年春秋二仲月致祭。宋代大理国相沿旧制,仿效历代帝王祀典,进行祀典,延续至明、清。这上下一千多年的封建史,至今仍可从《敕封点苍照明镇国灵帝位碑》中窥见一斑。

祀典,是封建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文化活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祀典产生历史久远,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认为,祀典产生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另一说认为祀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应该说,它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

古代大理国段氏王朝,奉行天人和一、政教合一的思想,祀典则成为标榜段氏王朝“永镇山川”功业的重要手段,基于提高大理国的政治地位、巩固王权的目的,因此祀典也是教化。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

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行省]],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蒙古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规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直学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前大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正(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乾兴(1)壬戌 1022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大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段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

景宗正康帝(段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

盛明 (1) 辛卯 1171

建德 (1) 辛卯 1171

宣宗功极帝(段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

元亨(13) 乙巳 1185

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段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段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

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段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段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后大理之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 兴政

明国公(~贞明) (2) 1174

高观音妙 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16) 1237

元代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回答者:华夏霸王 - 千总 四级 3-23 15:38

白族政权

公元937年,云南历史上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建都羊苴咩城。此后,大理国共传22代国主,历时316年。

南诏政权于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崩溃。在其最后一个国君舜化贞驾崩之后,清平官郑买嗣趁机发动政变,杀戮蒙氏王族八百人,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

长和三世而亡。其权臣杨干贞弑君之后拥郑氏清平官赵善政为君,改国号天兴。赵善政为政也勉为其难,国王当了十个月,就被杨干贞废弃。

杨干贞自己坐上了宝座,改国号义宁。此人弄权有术,却治国无方,民心向背,之后受到各种民间力量的强烈反抗。段氏家族的前景已是曙光突现。

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趁大义宁政权危难之机,联络滇东“三十七部”武装力量,首先攻破下关,接着攻占大理,灭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封建政权,仍定都于羊苴城。段思平为“乌蛮”贵族,有学者说是“白蛮”大姓,大理人,段宝童之子;他当政后,大张旗鼓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政权逐步得到巩固、人民得到休养,使经济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大理国还与宋朝保持臣属关系。太平兴国初,宋太宗册封其首领白万(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宋徽宗时,又授大理国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大理王”。

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还没有见诸于有关记载洱海区域的史籍。司马迁的(史记)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又称“叶榆水”)。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洱源)、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4县,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南朝,先后归入永昌、云南和东西河阳等郡属。唐开元甘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诏(在今巍山)的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于公元739年迁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到了阁逻凤的孙子异牟寻又迁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在南诏统治时期,在这个区域一直无“大理”之称。

据史书记载,段思平建立政权之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可见他改国号日“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是“大治”的意见。这种说法并非准确,其实“理”,是彝族的自称,大凉山彝族至今还称自己是“宁”或“宁惹”,彝区称为“宁木”,“宁”和“理”只是一音多写罢了。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大理战国时为滇国属地。唐、宋时,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民族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历时500余年。

段思平在位8年即死,子思英立,在位仅一年便被思平弟废为僧。之后是思胄称帝在位6年,其子思聪即位。之后帝王依次完成了素顺、素英、素廉、素隆、素真、素兴、思廉、廉义、寿辉、正明的更迭。段正明坐了20年皇位,到了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终于撕破脸皮, “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一幕上演,高升泰假意拗不过“群臣相请”,逼段正明禅让为僧,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中国”。至此段家递传了14代的王位暂告中断。

绍圣三年,高升泰驾崩,临终前对其子高泰明曰:“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遗命子高泰明未违父命,将王位还给段氏,高泰明列段正淳为皇帝,自己为相,恢复大理国年号,在历史上,人们习惯将这段时间称为后理国。宋崇宁三年,段正淳禅位为僧,其子正严立。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金庸笔下的段誉),事实上其勤理政事,在位时间长达39年,年老禅位为僧,子段正兴(义长)立,不久其也禅位为僧,子段智兴立。智兴信佛教,在位间修佛寺60座。智兴死后,其子智廉立,但在位4年即驾崩,王位传给其弟智祥。期间其广纳贤才,发展农业,治国有方。后也禅位为僧,位传其子段祥兴。宋淳佑四年(1244年),蒙古出兵临关,远征大理,祥兴派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大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祥兴死后,子兴智立。1253年,忽必烈兵伐大理,灭亡大理国,生擒末代帝王段兴智并赦之。从大理国的创建者段思平到末代皇帝段兴智,大理国前后历经316年,此间22位皇帝皆为段姓。

历史上大理国出家为僧的皇帝共有九位,出家的寺院就是今天的崇圣寺,也是金庸笔下的“天龙寺”。

公元123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十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用皮筏渡江,到达今天的云南丽江,既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采纳姚枢等人的建议,改变了过去蒙古军的屠城恶习,下了止杀之令,并派使者到羊苴咩城劝降。

大理相国高太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忽必烈于12月进军龙首关,直逼羊苴咩城,大理王段兴智、高太祥背城出战,惨遭大败。12月12日,羊苴咩城被攻破,高太祥被杀,段智兴出逃,次年春,在宜良被俘虏,大理国灭亡。

至此,存续300余年的段氏大理国宣告灭亡。此后,云南以一个行政省的形式被纳入元朝版图。它也是大理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自唐以来,大理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代的结束,云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

大理国历代皇帝世系: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聪--段素顺--段素英--段素廉 --段素隆--段素真--段素兴--段思廉--段连义--段素辉--段正明 --高升泰--段正淳--段正严(小名:誉)--段正兴--段智兴-- 段智廉--段智祥 --段祥兴--段兴智

我想知道段姓是从哪里来的?

今天,小编就和你一起看看白族是如何取名字的。 据专家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早有姓氏的只有3个民族,即广东连南瑶族、俄罗斯族和白族。除非较为边僻的那马支系,白族都少不了有姓氏,这显然是受汉族的影响,即姓氏一直成为了汉族或白族区分血缘关系的标志。隋末唐初居住在洱海边的白族先民“河蛮”就拥有“数十姓,以李、赵、杨、董为名家”。至今,我们在白族民居的照壁上还能够普遍见到四个题字,除了有“紫气东来”“苍洱毓秀”等外,还有“百忍家风”(张)、“清白传家”(杨)、“工部家声”(杜)等等,其典就出自汉族的名人传说。此和“来自南京应天府”的说法一样,都是想把自己的祖系拉扯到汉族那里。 白族人取名喜欢用神、日、月、山、海、花、鸟等象征着力量和美丽等词汇,白族名字中常用的“易长”“大日”“观音”“妙音”“天王”“那陀”“诸天”等都是佛、菩萨的尊号,而“般若”“腧城…‘金刚”等,则是经典名称,“梵僧”为初传佛教密宗的印度僧人。南诏中期以来,特别是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许多虔诚的阿叱力,乃至一般的信徒,都诵持佛典,修行本尊。因而往往以本尊或佛典之名号为己名。在这些名号之中,用观音起名者最多,这也是因为佛教密宗教派特别崇拜观音的结果。总之,用修行本尊或经典为名的习俗,是深受佛教密宗教派影响所致,是白族起名习俗在佛教密宗教派流行之后而引起的巨大改变。 白族人起名没有姓,白族先民最早采用汉姓,当在汉晋之世。据史书记载,诸葛武侯南征之时,赐白王仁果之九世孙龙佑那姓张,称张龙佑那。到初唐时期,张龙佑那后裔张乐进求曾受唐封赐,为三赕白大首领将军。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称洱海周围有数十百部落,有数十姓,杨、赵、李、董是名家。《蛮书》载渠敛赵(诏),大姓有王、杨、李、赵四姓。足见在隋唐之际,汉姓在洱海周围的白蛮之中已较为流行了。《南诏德化碑》碑文中可辨识的汉姓有五十个,《南诏图传》中有十六个,说明南诏时代汉姓的采用早已很流行。从没有姓氏的父子连名制到“冠汉姓父子连名”制,是汉文化对白族取名习俗所起的巨大影响。 冠姓起名渐渐形成了白族人的取名习俗,尤其是冠汉姓最多。冠汉姓的父子连名制中,由于白族语音节的特点,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名字中就出现了“三字名”或者是“四字名”。如《南诏德化碑》碑文中的三字名有张高大山、秦爱波罗、李虹美丽、周田共同等十人,《南诏图传》中有王喜进取、刘望高贵,《蛮书》中有刘王起生、蒙大网罗、李非乐进、许不罗菲、章花信苴、杨丽春晓。这些姓名之中,第一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往往代表一种意义,如“信苴”为王子,“乐进”为虎王,“波罗”为老虎。 南诏中后期,在白族的三字名中,又出现了一种带有佛号的三字名。即第一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为诸佛、菩萨尊号或佛文名,最后一个字是本名,此种取名方式在大理国时期颇为流行,元、明时期亦有此风习,见于记录者甚多。如:《皎渊塔碑铭》(立于大理国天开十六年,公元1221年)为“苏那陀智”书丹,碑文中有“高观音政”等三字名;昆明大理国地藏寺经幢《造幢记》中有“高观音政、高观音明”;大理凤仪北汤天董氏家谱碑文中有“刘金刚田、李法华镛、周大乔林”;千寻塔出土石刻佛像之题记上,有“刘药师祥、陈观音锦、赵诸天仑”等。此外,像“陈药师齐明”之类的四字名亦非罕见。

若根据族谱,应该都是共叔段的后代。

四川仁寿的段氏应该大多从湖北迁去的。

一;姓氏源流

1 。

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

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

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

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

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

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

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

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 。

战国时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

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 。

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

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

后来与 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

是为辽西段姓。

4 。

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二 迁徙分布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

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

其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世代为官。

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

三;郡望堂号

郡望:1;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

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

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扶风郡:汉武帝太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 能不轼吗?”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四;历史名人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

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

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

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段业:京兆人,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政权首领。

曾出任后凉建康太守,公元397年脱离后凉。

推他为凉州牧。

三年后改为凉王。

;段文昌:唐朝著名宰相。

;段干木:战国初魏国人,姓段干,名木。

求学于子夏,受魏成子推荐,受到过魏文侯的礼敬。

魏文侯相当崇敬他。

;段规: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段安节:唐齐州临淄人。

成式子。

自幼喜欢音乐,能唱歌,对音律也颇有研究。

著有《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节目、演员等。

大理段氏简历:段姓在云南经历的时间比较长,最早的时候就是汉代,以后他们自称是共叔段的后裔。

到云南以后,就发展起来了,后来发展到段思平这个时候,就在通海他当上了节度使,通海节度使,后来根据历史的发展,他后来就开创了大理国。

就变成了大理国的国王。

一直到段兴智结束,大概有200多年的时间。

在云南曲靖中学存有“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碑文用汉字书写,记载了大理国明政三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权和滇东北的彝族37部落,在打败了几个部落头领之后,回到石城会盟的故事。

元世祖忽必烈来云南征服大理以后,就接管了大理国,大理国的国王这一支段氏家族就变成了总管。

大理总管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总管段姓的这一家族就分成了几个支系,一个支系就到了陕西的雁门关,一个支系到了腾冲、保山一带。

一个支系到了临安,就是现在的建水、红河这一带。

还有一个支系到云龙,另外一个支系就到了剑川。

在古代的段姓人物中,值得称道的是为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段会宗。

段会宗在西汉(公元前33年),任西域都护,在西域各民族中有很高威信。

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段氏为云南大理、剑川世居白族,在云南白族中有许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过大理国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国王以帝为僧,流传下来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段氏因此声名显赫。

段字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

许慎《说文解字》对段字所作的解释是:“段,椎物也。

”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讲得更加明白具体,他说:“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

”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认为段字的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用手持锤击之。

由此可知,段字的来历当与开采石料、打磨石器有关,它的起源应该是非常古老的。

们的远古祖先在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就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在悠久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古代段字与锻字通用。

清人王筠认为,段不用火,锻则用火,同样都要加以锤击。

石头可以锤击,金属则称锤炼。

锻字的出现和字的形成比段字要晚一些,因为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后,金属的冶炼铸造工艺才得以普遍运用和推广。

其实锻字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字,《诗·大雅·公刘》中就有“笃公刘,于豳斯馆。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的文字记载。

这里的锻字与(石段)相通,是指经过加工的石料。

《公刘》所记述的是后稷的曾孙、古代周族的首领公刘率领族人自邰迁豳,安定居处,开基创业的事迹。

到达豳地之后,派人横渡渭水,采运石料。

按郑玄和孔颖达的说法,他们采来的(石段)石是用作椹质。

所谓“椹质”,就是锻造金属器具用以承受锤击的砧垫。

“段氏”的出现,始见于《周礼·考工记·轴人》:“段氏为(钅甫寸)器”。

晚清学者孙诒让解释段氏的含义说:“凡铸金为器,必椎击之,故工谓之段氏,锻则所用椎段之具也。

”这里所讲的“段氏”,是指专门从事锻铸的工匠和管理人员。

“搏器”为农具、钱(钅甫寸)之类。

“椎段”即锤击的意思。

《考工记》主要记述有关百工之事,其中列有“攻金之工”一类,所记内容就是段氏铸金为器的情况。

国自商、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制作工艺极为精湛。

“段氏”对于创造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进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段姓现状分布

现在全国段姓有近3000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

宋代以前,它较多的分布在北方地区,较为集中的是山西、河南、陕西、甘肃、云南,其郡望在武威、京兆、大理、太原。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宋代起,经济重心南移,段姓逐步向南扩展迁徙,现在分布较为集中的是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台湾,当然也还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云南。

其郡望是英山、黔阳、南县、韩城、偃师,当然也还有武威、大理、太原。

在南方,现在段姓人思想较为活跃,尤以湖南、湖北、江苏、云南、台湾为甚:

段姓排行

段姓为 国常见姓氏,是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居第八十七位。

分布很广,尤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等省多此姓,四川段姓约占全国汉族段姓人口的58%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5.com/gsqm/186786.html